從「應該」到「選擇」

S是我的一位長期客戶,一開始是為了職業發展來找我的,轉變成自我成長的一對一教練合約。我反饋了S的口頭禪「應該」。一場六十分中的會談,「應該」這個詞經常出現。今天,我們決定來看看這個「應該」。

這個『應該』,它像個聲音,一直在我耳邊響著。

這句話呈現了他長期以來在AC(適應型兒童)自我狀態下運作的困境。

TA (Transnational Analysis)是我很喜歡的心理學理論,也經常在我的教練工作中運用。

這個應該,對你有造成什麼影響嗎?

在我們那個年代,一路念書考試,大學之後才發現,南部的資優生,還是跟台北的學生還是有差距……我就覺得我應該更努力。」

就是這個應該,你在小時候為了獲得肯定學習到生存之道。這個應該,也一直在你耳邊對你說話 - S, 你應這這樣,你應該那樣。

為了符合外界的期待,從小慢慢習得生存之道,這個生存之道,幫助S在學業上有不錯的表現,工作上也獲得肯定。因為成功的經驗,讓S對這個生存之道緊抓不放。而付出的代價就是,別人的需求永遠在自己的需求之上,產生壓力與疲憊,犧牲了很多自己的時間和想做的事情。

我們探討到這個模式如果不變,可能會造成什麼影響。

他有點像是條件,一開始只有一個應該,那就朝那個標準努力。接下來又有第二個,第三個,第四個應該。。。。覺得會把自己可以走的路堵死,而且好像一個網子,會把自己整個包住到最後變得動彈不得的感覺。

接著我們探索到這個應該對于親子關係的影響 -

他目前正在念國中,我很直覺, 認爲就是應該讀書, 成績要顧好。 題目我看起來沒有很難, 所以你應該要會。我發現這樣子,也許是很多衝突的來源,或者是他可能說不出來,他想反抗。其實,我是用我的應該,我的CP(控制型父母)去壓制他。

我們也探討了這個「應該」對他在角色上的設定。他認為 -

作為一個學生,就應該要好好讀書,其他事都不用管。

作為一位母親,就應該好好督促孩子。孩子沒有能力搜尋最佳資訊,我需要進一切所能,幫孩子找出許多未來方案,才能在社會上成功。

作爲一位單親媽媽,就應該完全處理所有的事情,把父親與母親兩個角色都扮演好。

Photo by Unseen Studio 

這個「應該」,如同「金箍咒」般。只要做錯了,它就會綁得更緊,告訴我『不應該這樣做』。」

這個隱喻精準地抓住了「應該」狀態如何限制S的自由和自發性。我們近一步探索了這個「金箍咒」的起源以及對自己的意義。我們還討論了唐三藏與孫悟空的故事。孫悟空頭上的金箍咒是被騙著帶到頭上的,S發現,是他自己選擇把金箍咒戴到自己頭上的。

有小孩之後,我發現我在女兒身上,看到了我媽媽的影子……我希望我的女兒不會跟我一樣。」

這反映出「世代傳承」在TA理論中的重要性,以及S對打破這個負面循環的渴望。 我運用TA的「腳本分析」概念,協助S識別其腳本中潛藏的負面訊息,找到更健康的應對策略。

Vicky提議:「當『應該』出現時,就讓它出來,沒有關係。然後想想你現在在幹嘛?金箍咒是緊還是鬆?」 這反映了TA中「覺察」的重要性。 「我以前沒有意識到『應該』一直出現,現在意識到了,就好像有點不好意思…怎麼又來了?」 他逐漸地從不自覺的AC狀態,逐步轉向有意識的A(成人)狀態的過程。

我覺得最後這個回饋是最深遠的…不是全部保留,也不是全部不要,而是思考什麼時候把它拿出來使用。

這句話代表了他對「金箍咒」(「應該」狀態)功能的重新詮釋,從被動的順從轉為主動的運用,體現了TA中自我狀態轉換的目標。 S在自我覺察和狀態轉換上的進展,也展現了TA強調「賦權」(empowerment)的理念。

我們約好下次,繼續來聊聊這個「金箍咒」。是成為他的框架,還是成為他的工具。

TA有個恆定假說的概念 – 當一種自我狀態強度增加時,其他的自我狀態則會呈現代償性的減少。心理能量在不同自我狀態間轉移以保持總能量的恆定。

所以,其實不用太執著於NP(滋養型父母), CP(控制型父母), A(成人), FC(自由型兒童), AC(適應型兒童),關鍵是自我覺察,以及配合狀態自由移動。生活與人際關係,應該會過得更輕鬆自在。

Previous
Previous

從排除到流動:督導會談

Next
Next

隱形盔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