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,一種說不清楚的空

昨天會談結束,我數了一下我和小君的會談記錄,哇,29次,兩年的時間。 

再看看之前邀請他寫的 Testimonial –

“在這最不確定的2020 pandemic 大環境下,我的角色必須做很多不得已但必須承擔的是,因為和Vicky的信任關係提升,在這些壓力情緒下,Vicky的角色更第一時間讓我整理好心情,即時準備出征。

我轉變了與教練的連結方式,教練歷程讓我皆是真實我並與之共處,也支持我在最壞的時代䤭素準備好自幾的新裡層面。“

這兩年在學TA(人際溝通分析,Transactional Analysis),上了 TA101,自己看了書,持續跟著我的導師透過讀書會與課程的分享。坦白說,如果不是這樣,我是沒辦法把這麼複雜的理論啃進去的(另一本很難啃的磚塊是U型理論)。在我與客戶一起工作的會談中,偶而我會很簡短把概念跟客戶介紹一下,協助會談更有效進行。與小君會談時也是。看到他的反饋,我會心一笑,Education 的目的達到了,relational coaching 的方法也成了支持的方式。


回顧一下和小君一起工作的這個歷程,我們一起做了些什麼?我做了什麼來支持客戶改變與成長?為什麼一起工作了兩年,昨天,小君談的議題是 – 「我覺得很空,不知道我要的是什麼?失去熱情。。。 To Do List的紙很多張,但都是空白,不知道要填上什麼?」

坦白說,昨天聽到這個議題,我心中有著「怎麼工作了這麼久,為什麼還有這個議題」的OS。但念頭一轉,我跟小君說 – 「那我們今天我就不問你最難回答的問題,希望今天談完可以得到什麼,就邊走邊看,好嗎?」

寫到這裡,我回想到第一次和小君工作時,因為議題總是不明確,很發散,我還因此找了督導討論,被督導一句「如果他自己想得清楚,還需要找教練嗎?」這句敲腦袋。

然後,我邀請小君以排列的方式來進行今天關於「空」的議題。一個現在很空的小君,以及一個理想中的小君,失去與主管連結,空白的 To do list。我再小君找一個代表熱情的物件,他滿心歡喜地拿一個他喜歡的筆記本,但和 Map(議題)並排,不希望擺進去。

之後小君調整所有物件成為他喜歡的樣子,他找到了「平衡」,是他想要的樣子。但是,To Do List 還是空白的。然後我邀請他自由書寫,寫在 To Do List 上,想到什麼寫什麼。結果,兩分鐘的時間寫了大約10張想做的事情。再邀請他選一張最想做的事情。

 

小君 – 我最想吃蚵仔煎!(滿臉笑容😊)

 我 – 什麼時候要去吃?

小君 – 我想一下,實在沒時間,我想…..

 我 – 啊。。你連吃蚵仔煎都要找一個 Perfect Timing!

 

我接續的反饋關於「完美主義」,一直在探尋想要什麼,但探詢到答案都不夠完美,因此會拖延。我想到了這張圖(Source by Liz and mollie)。

liz.jpg

也讓我想到「自主性」這個詞,在「促進客戶成長 - 與客戶合作將學習和洞見轉化為實際行動;在教練過程中促進客戶的自主性/Facilitate Client’s Growth : Partners with the client to transform learning and insight into action. Promotes client autonomy in the coaching process.」(ICF新版教練核心能力)。

然後,我又查了在TA相關書籍中關於「自主性」這個詞的定義:

 

自主性的實現,表現在以下三種能力的流露或修復:覺察(Awareness)、自發(Spontaneity)和親密(Intimacy)。

覺察:
意謂著一個人以自己的方式,而非被教導的方式觀看咖啡壺,聆聽鳥鳴。覺察的必要條件是必須活在此時此地,而不是其他地方。關鍵的問題是「如果一個人的身體在這裡,他的心智又在何處?」

自發:
意謂著選擇的自由,選擇以及以各式各樣的方法表達感覺(「父母」、「成人」、「兒童」的感覺)的自由。自發代表解放,從被強迫進行遊戲中解放,解放它自身原本擁有的感受,不在受他人指點。

親密:
親密意指一個覺察的人,他所散發出自然且不受遊戲影響的坦率,解放自己的直觀感知,由未受污染的兒童自我狀態所展現的純真,活在當下。

- The Basic Handbook of Transactional Analysis – Games People Play/人間遊戲/作者:Eric Berne/
譯者:林曉欽


文寫至此,我反思一下這兩年的學習,在「喚起覺察」的教練手法上有了不同的學習與運用(如,用 clean language 在關於隱喻的運用,如 Systemic Coaching 在關於系統排列,如 Art Therapy(藝術療癒)、焦點解決…)。最終,仍需要在「自主性」上多和客戶一起工作,轉化,才能持續。

此刻又想到 Kelly 導師的分享「當教練,不看書,會乾掉,因為我們一直在給予。」,她還談到謙卑,教練看起來我們在服務別人,最終,我們服務了自己。我此時對教練有個隱喻,像是日式流水造景,如同源源不斷的流水,在教練與客戶間流動,自然的。然而教練也需要水源,才不致乾枯。。。

samuel-berner-GcppSsR_RAg-unsplash.jpg

一個空的議題,帶給我以及小君,都是滿滿的禮物。更加確定,我不想成為一個「只會問問題」的教練,而是有活水的教練。

Previous
Previous

孤獨與親密

Next
Next

人生,本來就無法一步到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