孤獨與親密

兩天的旅行在晚餐中即將結束。同桌的人,其實彼此不是很熟悉的。我的鄰座,是朋友的孩子,說是孩子,也已經26歲了。觀察了他兩天,無論何時,就是在滑手機,回訊息。帶著微笑。包括吃飯時也是。

為了化解尷尬,我轉頭問他,「這兩天好玩嗎?他沒回我,轉過頭對著媽媽求救。。。媽媽說:「他是阿姨啊!你大方一點嘛。。。」

我心想,他又不覺得尷尬,是我自己。卻害得跟我不熟的孩子,被他母親念。然後我想到了走出孤獨者本書(作者:Alfred Adler) 這句話 -

人與人之間是需要連結的,而這種連結,往往建立在「被需要」的自我價值上。一旦我們感覺到自己不在被他人所需要,我們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。從心理學角度來講,如果與他人之間的連結被切斷,我們就會產生深深的孤獨感和無力感。

很多客戶都跟我談人際關係,也會期待透過溝通技巧的學習,來提升溝通能力。這種Solution Driven的情況,在組織中的教練議題特別常見。總覺得技巧學一學,就會重新做人。

「Vicky,我想跟你談談我的人際關係。」

「Vicky,我老闆希望我提升我的溝通。」

「Vicky,HR建議我可以多多和高階社交,可是我不想。。。」

我問客戶,你覺得現在大部分溝通的情況屬於什麼情況?他直覺是「貓跟老鼠!」但想一下又説「魚和水。彼此需要,又彼此幫忙。」又說「應該說,我希望像魚跟水一樣,但現在也許他們覺得像貓跟老鼠!」

通常,我覺得第一個反應最準!繼續在貓與老鼠中討論中。總是,貓在抓老鼠。一個戰,一個逃。

人際關係有幾個特點(取材於陳品皓所著 – 心理韌性):

  • 人際關係的發展是一個動態改變的過程

  • 人際關係多半透過語言與非語言的表達來建立

  • 人際關係的核心品質,決定於心理的連結強度。

人際關係的核心在於人與人心理連結的品質,而我們透過溝通(語言或非語言)來建立連結,這是一種漸進式的改變過程。決定人際關係的重點,往往不只是「會不會說話」這種技巧的層次,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建立緊密的連結,而是在持續互動的過程中,彼此連結的品質,最後決定了親疏的緊密程度。什麼是心理的連結?就是你我互動時,我們心理靠近的程度,就是彼此頻率合不合。

嗯。頻率。客戶這麼形容,就是AM/FM的概念。可以轉,但不能硬轉。

說穿了,關於人際關係,更深層的就是建立親密的能力。對於許多人來說,包括我自己,在建立親密的能力都不好,但我們選擇以不同的方式來包裝自己。自卑,優越,虛榮。。。。都有可能。因為難以建立親密,或因為小時候父母教養,或因為不好的經驗,讓我們失去了勇敢。

因為害怕被拒絕,避免社交。

因為擔心表現不好,假裝工作很忙,不出席上課。

因為。。。。。所以。。。。

只要不出門,就不用面對真實人生。

只要不嘗試,就不用面對失敗。

 

此刻,我終於明白。為什麼我在一些學習團體裡,我會很積極投入,而且經常發言。但在一些團體裡,我總是安靜,巴不得不被看到。我自己也跟我的教練探討過孤獨與寂寞。在這條教練的道路上,真的很孤單。面對以前的同事或朋友,那種既親近又陌生的感受,真的挺不舒服。有時真想說Leave me alone,但其實,那是違心之論。

當你學會和這個世界心意相通,即便你獨來獨往,也一樣能活出自己的價值,精彩而自在。因為孤獨不是生命的本意,價值感才是。(走出孤獨)

前一陣子和一位教練夥伴會談,會談的主題也是社交。其實在會談時我有點擔心自己是否有辦法Hold住,因為擔心進入移情與投射。結束後,他發給我了這段訊息 -「謝謝昨天的會談,超好笑又超緊張,但我知道以後的緊張裡,我可以想想你,就不會那麼緊張了。」看了這段話,我看到我的勇敢。看到我的真實,與所有的不習慣相處。看到了我不需要以假謙虛,來掩蓋我的緊張。真實,就成了支持。支持了客戶,也支持了自己。 

回到朋友的孩子。他也在學習如何與世界心意相通,我那種自以為是。就放下吧。 

當我們回憶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犯下的錯誤時,就會發現人類的心靈一直在錯誤中積累經驗,不斷進步,以期未來可以做出更好的反應。我們就像在做實驗一樣,用一生的時間不停地嘗試。人在緊急情況下做出的即時反應,往往最能展現出他的內心世界。 (走出孤獨)

Previous
Previous

期待

Next
Next

空,一種說不清楚的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