像爬山,像個毛毛蟲,像瓶水
我自己有請教練,也有全職教練的客戶,小琴就是其中之一。從在學校就認識,從Peer Coaching開始,變成正式的教練關係。一年半之後,小琴又來找我,希望跟我簽訂新合約。我有點意外,但也欣喜受同業的肯定。
這個合約有八次,完成四次後,我總是會約客戶聊聊,看看過去這段時間的進展,我們彼此合作的情況,以及看看接下來的目標。從教練的術語來看,這個是一個Re-Contracting的流程。
我覺得心裡上的那個很大的結解開了,雖然還有一些小小的,要繼續努力。但我覺得我的壓力少了很多,放得比較開,也比較自在面對很多事業上的挑戰。
記得一開始時跟你說,我有那種一直在爬山的感覺,一直在挑戰,一直在努力,無法停止,爬過一座又一座的山,一座比一座高的山。
現在,我覺得我是在平地上走,還是往前努力,但少了很多壓力。面對一些不如預期的事情,也比較自在。對自己多了更多的接納,自我察覺能力也提升,也關注到身體告訴我的訊息。
印象很深刻的是,你用視覺化的方式讓我想到我像個毛毛蟲,不停的在吃葉子,然後又很厭煩居然遇到枯葉。你突然問我枯葉可以為我帶來什麼Benefit, 我突然念頭一轉,是啊,枯葉可以成為肥料(後來我們決定重新命名為「養分」感覺更舒服一些。哈:),我就對枯葉沒那麼大的負面感受。
*我當時腦害裡浮現的是這個可愛的繪本 - AVery Hungry Caterpillar
還有一次我們討論到我像一個有缺口的圓,我後來發現,我並沒有想要把這個圓填滿,這樣有個缺口,也挺好的。
還有一次,用的方法不是傳統的教練的方法。你邀請我在兩個椅子之間移動並進行對話(*空椅),那次其實挺不舒服的,也有很大的情緒反應,非常衝席,但有許多的看見與收穫。
我們還聊到我們之間的關係。小琴也分享曾經與其他教練合作的經驗,因為彼此的信任關係不同,雖然對方是一位很資深的教練,但因為以前沒有合作過,他觀察到自己還是有某種程度的防禦。
我覺察到我就希望就是 - Be myself. 不要過度在意他人的眼光與評價。期待自己未來像個淨化過的水一樣,自己可以有個濾網,最終成為一個自己很認可,可以看到自己很優秀的地方(事實上,小琴已經很優秀了,在教練事業的發展上非常成功),更為自我接納,更為自在從容的面對所有的情況。
最後,我問小琴,有什麼話想對我說?
哎呀。好肉麻啊。。。。
(此刻,小琴眼框紅了。。。)
謝謝你的陪伴,教練這條路真的很孤獨,雖然,我本來就知道會很孤獨。但我這些話沒辦法對我父母說,對配偶說,也沒辦法與其他教練說。
過去這一年半,我應該要有教練的支持的。
我也對小琴說了一些話,肯定他的投入與開放,不執著於什麼是教練,什麼不是教練。對於我運用的不同的教練方法,也很勇於嘗試。當有不同觀點時,也很直接表達。能展現親密性,也能展現自主性。真的不容易。
此刻,我想到上課資料裡的一句話。
Give up the need and desire to see perfect coaching - PCC does not stand for Perfect Certified Coach.
送給小琴,也送給我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