漣漪
昨天收到一封郵件,從而得知一年多前合作的客戶,因為一場意外陷入昏迷。確認我的line, 去年從互祝中秋節快樂之後,就沒有聯繫。除了原來如此的感受之外,也有震驚與悲傷。
今年,已經有五位line好友,無法已讀我的訊息。
昨天與朋友討論要一起做些什麼事,朋友覺得慢慢來,但這兩年,我總覺得要趕快,因為我不知道我還能從事這工作幾年。
三十年後,當孩子離開家,事業的終點隱約可見,中年危機於是爆發,死亡焦慮再度猛撲而來。我們登上了人生的頂峰,驚覺眼前路不再需要爬坡,而是開始走下坡,緩緩步入衰老。自這一刻起,擔憂死亡的心再也不曾停息。~凝視太陽。歐文亞隆
我的高峰還沒到,怎能走下波?
問題是,如何才算是我的高峰?我往後翻了幾頁後找到答案。
亞隆的個案 - 茱莉亞說:「好還要更好,絕不能鬆懈,直到好變成更好,更好變成最好。」
亞隆:「到底死亡令你害怕的是哪一點?」
茱莉亞:「那我就不能去做我想做的事。」
害怕死亡和對生活感到沒有意義,兩者之間成正比。Bingo!
我不定義什麼才是我的高峰,也不像朋友直接表達對於成為MCC(大師級教練)的目標。也許,我潛意識地不願意定下目標,免得我沒有達到時失望,我只想“不能鬆懈”,惟有如此,才能證明我活著。而我擔心能力,體力走下坡之後,我不再能夠”不能鬆懈“,加速了我的“要趕快”趨力。
另一個底層的原因也許是,我幾年前離開企業的那個重大決定其實不是那麼勇敢,我不是心甘情願地放棄某些事。亞隆說的真好 -
重大決定往往其來有自,每一次的抉擇都牽涉到放棄某些事,而每一回的放棄都將使我看清自己的局限和世間的無常。
昨晚的郵件是來尋求我的協助。因為客戶曾經跟家人提到與我的教練會談受惠許多,家人在此困難時期時想到我,希望諮詢我的建議。我萬萬沒想到是以這個形式與他們重新聯繫上,但當我知道我對這位客戶很重要時,我真的覺得不枉此生。我極其有幸地在這漣漪效應中。亞隆在凝視太陽裡如此說 -
我們每個人往往在不知不覺中,起了同心圓般向外擴散的影響力,可能影響他人好幾年,甚而好幾代。
我們對別人起的作用,會由這些人進一步擴散至其他人,彷彿池塘的漣漪一波波蕩漾開來,重製不見,但依然持續在人心深處起波瀾。
凡走過必留下痕跡,而且往往是在不自知的情況下,這概念給了那些因為生命的有限與無常,而不免聲稱人生在世了無意義的人,一個強而有力的答案。
我仍舊感到悲傷,感到生命無常。但也覺得我現在的生活很有意義。我的年齡稍長,但想想亞隆的這些建議 -
你現在可以怎麼做,好讓你在一年或五年後回頭看時,不會因為累積了新的悔恨而感到同樣的沮喪?換句話說,你能找到一種不會持續累積悔恨的生活方式嗎?
我確實是往不悔恨的人生而邁進中。重點不在“不能鬆懈”,而在於“我是否感覺更好?“
後記:我感到死亡焦慮時,就覺得我需要看看亞隆的書,高齡超過80的他仍持續工作,真是漣漪效應的典範,也給了我許多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