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day, is not my day

昨天開始就很悶,因為我兩年前自以為很好的安排,因為溝通上的不精準,實際與計畫產生很大差距。

知道這消息後沒多久,我原本計劃一如往常地來個靜心,但這靜心非常痛苦,思緒充滿腦袋,懊惱、自責…全部衝上腦門。連晚上睡覺時,平常頭碰到枕頭就秒睡的我,失眠了。

起床後,也想破頭,如何在教練事業有更好的發展,也在探討著除了教練,我還可以有什麼掙錢的資源或工具。想破頭,想不出所以然。

傍晚女兒放學回家,沒有說話,但表情告訴我很多訊息。最近以來,她的焦慮,深深地傳染到我的身上。

我走上前問『怎麼了……』心中惦記著老師的提醒-當她的媽媽,不要想著當她的教練,當她的諮商師。看著淚流滿面的她,心中除了著急,也很痛。

好像看到女兒掉到大海裡,我拼命找救生圈。很努力的找,希望趕緊找到後套到她身上,好像他即將溺水般。等等,大海中還有一個人,那是我。身上雖有救生圈,但好像在漏氣中。這個救生圈即將失去功能。

我急忙找人幫忙孩子,急切地想找到此時此刻就可以和孩子說說話的人,深怕來不及。

朋友捎來訊息,說晚點可以和孩子聊聊,現在在往行天宮的路上,會幫忙求個平安符,讓孩子安心。

此時,我的眼眶濕濕的,媽媽角色的心情頓時獲得安頓。在意在老師,同學面前是個好學生的女兒,而我,何嘗不是想在女兒面前是個好媽媽?

又因為自己從事的是助人者的工作,對於最親愛的家人的無能為力,極為自責,不知所措。

從教練的眼光來看,女兒正深陷 Voice Of Judgment, Voice Of Cynicism' Voice Of Fear 中,而自己,又何嘗不是?

擷取.PNG

在心理諮詢領域,對於雙重關係(Dual Relationship)有明確規範,原因是雙重關係會使得治療關係的專業性質受到扭曲,界線變得模糊,並造成個人需求(母親)和專業需求的曖昧不明(教練)。

如此將使諮商的關係與過程變得更複雜,專業到諮商判斷無法正常發揮,不但原先的諮商目標可能落空,當事人也可能未蒙其利,反受其害。

最近跟著同學和老師討論新版教練核心能力,以及 ICF Code of Conduct。

不明白「Am aware of my and my clients' impact on society. I adhere to the philosophy Of "doing good," versus "avoiding bad."」這條的意思。老師說是 "Do not harm"。

突然明白我的心理諮詢之前在在 "avoid bad relationship";而我教練專業老師透過釐清心理契約來建立健康且有效的雙重關係。原來,這就是 Do not harm。

我沒把握自己可以拿捏好和孩子間的雙重關係。想到此,我好過些,也從自責的情緒中離開。

我有我的議題要處理,孩子也有自己的議題要處理,加上情緒的糾葛與拉扯,這真的蠻痛的。雖然,Today is not my day.

該來約時間和我的教練聊聊,我的痛。

Previous
Previous

Coaching 不能幫助到他

Next
Next

Old Self 與 New Self 之間的距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