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復

最近因為肩傷,被醫生矚附不能做強度高的運動,改上修復瑜珈。基本上是以陰瑜珈為基礎,加上輔具,停留時間較久,強調過程中要把力量放掉的瑜珈課。

藉由輔具的協助做嬰兒姿,老師在我的背上放上沙袋。放下的那一霎那,覺得好沉,接著覺得好舒服。享受著重量在身上的過程,心裡想著,為什麼有重量讓我覺得舒服?是我享受那個重量嗎?經過一段時間要從這個體式移開時,老師幫我把沙袋移走。瞬間,我的背微微拱了起來。

我懂了。

原來,不是享受上面那個重量。是身體享受著grounded的感受。重量移走,隨著身體的角度,自然拱起來,也離開了地球表面。那個沙袋,我有點捨不得移走。但也相信,持續練習,總有一天,身體會越來越接地,不再需要沙袋的幫忙。

看似沒有了沙袋,我就打回原形,我就以為剛剛那場瑜珈,什麼都沒發生。但其實,默默地在我的身體發生了一些事。

然後我想到最近一個領導力教練項目。結束時,這位高管客戶的反饋是,覺得教練對他有幫助,但他仍然對於成果不滿意,因為進步的空間不如他期待。他多次說不是對我不滿意,是他對自己的努力不夠不滿意。他還是希望快速找到有效的方法,採取行動。回想我們的會談過程中,碰觸到personal work時,他會覺得很難受,也會懷疑這些personal work對他的教練議題有什麼影響?取代的是,他更想跟我談他面對的困難的事情,他要做什麼事情才能讓他的困難得以解決。

聽到他對成果不是很滿意,雖然他把所有責任放在他自己的身上,但,我還是有點難過的。

客戶看到自我發展的改變,但仍覺得不滿意。我覺得,我好像那個沙袋,壓在客戶的身上,想幫助他接地,但他身體的彈性還不夠,沙袋壓了身體不舒服。合約結束了,客戶看到身體還離地面有些距離,但心中又有點急,想換個他覺得更有效但不會痛的輔具。

我想到和我的教練一起工作時,很痛,想逃。面質自己的陰暗與脆弱,真的很痛。我曾經很洩氣的跟我的教練說「好煩,我老是帶同樣的話題來會談,我怎麼花了那麼多時間與精力在談,但我好像沒有採取什麼行動,我老是在原地打轉。。。」。我也一樣,想換個覺得有效但不會痛的輔具。但我的教練完全沒有同理我,還說「那如果你這個話題要談100次,哪你覺得怎樣?」「那我就覺得我浪費了許多時間,金錢與精力,早知如此,不如不談。。。。」

「你真的都沒有任何改變嗎?」

嗯。其實不是,但我都看不到,把我的努力打了折,成果也打了折。

讓我想到U裡面兩隻小貓的故事。

“我們在知識管理和戰略規劃這方面就如同上面那隻小貓,只靠雇用專家和顧問告訴我們世界如何運轉,而不是自己去領會。我們把身體力行的部分外包了出去,對於簡單的問題,這可能還適用。但是,情況越複雜,自我感知就變得越重要,隨著問題的演化,我們必須時刻保持和問題的接觸。如果和問題的情境沒有直接聯繫,我們就會像上面那隻小貓一樣,無法學會觀察。”

我介紹U給客戶,跟他們說不著急Perform, 要有耐心。但我腦中另一個聲音也對我說「市場,市場要Perform」啊!時不時,我的評判之聲,嘲諷之聲,恐懼之聲,常常來找我,所以,我也把身體力行外包了出去。

Otto説,「暫懸評判,保持好奇。」

哼。說得那麼簡單。我以一己之力,如何抵擋市場?喔,三個聲音又來找我。

寫到這裡,真心要好好感謝我的個人客戶。不是因為要滿足組織的需求,是為了自我提升。為了自我提升,除了金錢,時間,還有,勇氣。

我很喜歡修復瑜珈,停在那裡,不要用力,什麼都不用作。只是停在那裡。當我感覺到我在用力,那就有意識的放掉力氣,讓身體進入深層放鬆的狀態。看似什麼都沒發生,但其實我的身體發生了一些事。我受傷的肩膀鬆了一些。

如果客戶對我的期待是「顧問」,而不是「教練」,那就尊重他的需要與選擇。不是我不夠好,不是我不配。只是,這與我期待的生命轉化歷程不同。是我在「顧問」市場與「教練」市場之間的猶豫,想說服務於客戶的需求。但其實,是服務於我個人小我的需求。

寫到這裡,我覺得我修復了不少。

Previous
Previous

It’s a journey, never stop.

Next
Next

Open My Heart